当前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大学生往往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技能,导致与市场需求脱节,高级技工的稀缺尤其影响科研等领域的进展。国务院强调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旨在应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需求,解决人才招募困难和技能不足等问题。11月2日,七贤荟第179期贤言荟语沙龙围绕“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展开交流探讨。
曾永春 大连博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着重强调了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的重要性和制造业在当前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指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产业工人概念需重新定义。他通过观察南北工人技能差异,指出了制造业工人面临的挑战,如八级工的培养难度和技能水平提升的需要,并批评现有文件和政策在定义产业工人方面的模糊和权宜性,强调了技术工人概念和教育体系的改革需求。他探讨了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工人角色、技能需求及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需重新思考工人、工程师的定义及教育和市场对变化的适应性。他指出了理论创新的缺乏,强调了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变化,对理论体系和概念进行更新的重要性。最后,他强调了市场和技术发展对概念变化的推动作用,对未来持悲观预测,但认为通过市场化和技术解决方案可能找到出路。他对国办文件的分析揭示了不同部门立场和视角的差异,暗示了政策制定的复杂性。
胡剑锋 大连奥远集团董事长、大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高新区分会会长
着重讨论了技工与工程师教育及招聘领域面临的挑战,特别强调了高级技工的不可或缺性,尽管社会往往低估其智力劳动价值。他指出,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严重问题,过分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对体力劳动的职业存在偏见。通过分享个人经验和观察,他提到了一些成功案例,证明了实践技能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他呼吁社会应重新审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概念,倡导更加合理的职业评价体系和教育导向,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周利灶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着重讨论了中小微科技企业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企业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特别是高技术能力产业工人的缺乏,但对此问题的认识和有效应对措施不足。他认为,社会对产业工人的传统认知和观念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缺乏年轻化的人才和对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也是主要挑战。他强调提升产业技术工人地位、改变社会观念的重要性,并建议从教育和职业培训入手,改善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待遇,以解决当前的人力资源困境。最后,他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重新定义和提高对一线技术工人的认识和评价,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贡献力量。
孙继国 大连市金州腾达金属构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对当前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国工匠的培养表达了深切的担忧。他指出,尽管理论层面上强调了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民营企业面临生存压力,难以承担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他批评现有的政策和理论与现实脱节,忽视了制造业的真实状况和需求。进一步地,他批评当前教育体系未能有效对接实际需求,职业院校和高等教育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技能,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他强调,未来的制造业不仅需要传统的技术工人,更需要能够融合数字化技术的新型人才。为此,教育体系需要进行重大改革,加强产教融合,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最后,他呼吁需要新的教育模式来培养既有制造业背景又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而非单一的技术工人,以支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李振谦 大连泰思曼高压电源董事长
强调了通过学习相关文件对其内容有了更深刻理解,尤其是对与个人背景(80后)相关的工业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理解。他指出文件明确了工人阶级、社会财富创造者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角色,体现了国家对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重视。 他强调了产业功能在制造业转型,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中国企业面临的人才招募、收入和社会认同感的挑战,但同时提到了一些企业通过人才市场选择和培训体系建立的完善发展通道和权益保障。他认为,中国社会对职业教育和产业功能的认可需要时间,尽管蓝领工人工资相对较低,但正在逐步被社会认可。 最后,他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功能队伍的建议,包括加强人力资源发展、营造公平开放的发展环境以及数字化建设,强调企业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主体,应通过合理机制发掘和回报优秀人才,共同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