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2月由国家权威出版社---九州出版社推出以来,《中国形象:英语译介与对外传播》这部学术专著持续引发学界关注。这部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杨春丽老师撰写的著作,凭借其跨学科研究视角、系统性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方法,成为我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新兴学术成果。自诞生后,该书已被郑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外语、区域国别研究及新闻传播学院列为教材或核心参考书目,师生普遍评价其“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
学术积淀:二十年如一日的集大成之作
杨春丽老师深耕于英语语言文学与翻译传播学,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现执教于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并兼任郑州大学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自2005年起,她在Cultur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Euras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教育部项目、河南省哲社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其中“中国文学外译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获“2021年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两篇关于河南国际形象传播的论文连续斩获“翻译河南”工程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专著创作中,杨春丽老师创新性地将生态翻译学理论与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相结合。她融合“翻译生态系统”概念,强调译介活动需在政治、文化、媒介、受众等多维度中动态平衡。例如,在分析《卧虎藏龙》字幕翻译时,她指出“武术美学符号的转码需兼顾西方观众的认知框架与中华文化的意境表达”,这一观点被多所高校列为翻译教学案例。
内容创新:破解“文化折扣”的实践指南
《中国形象:英语译介与对外传播》全书分为“理论建构”、“案例分析”、“策略研究”三大部分,共十二章。其核心贡献在于:
1.构建“三维评估模型”:提出从“传播内容精准度”、“媒介渠道适配性”、“受众反馈互动性”三个维度量化评估传播效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量化研究的空白。
2.解密“爆款”传播案例:通过分析《流浪地球》、《三体》等文化产品的海外传播路径,总结出“科技叙事+普世情感”的跨文化传播公式。书中披露,该团队曾协助某省级文旅部门优化英文宣传片,通过调整“历史叙事”与“现代体验”的比重,使海外社交媒体互动量显著增加。
3.回应智能化趋势:结合数字化与智能化背景下的多模态传播与生态翻译,探索了当代国际话语环境的新需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崔峰副教授在序言中指出:“该著作是积极探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阶段性成果。本书对英语译介与传播在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前瞻性展望,总结出了成功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经验。”
教学应用:从课堂到国际传播一线的桥梁
该书出版后广受欢迎。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将其列为“外宣翻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课程重要参考教材,学生们反馈称:“这本书突破了传统文本翻译研究,并纳入了图像、声音、数字媒体等多媒介传播方式,使我们对中国文化翻译和对外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清华大学教授/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生态翻译学创始人胡庚申对该专著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书以翻译为桥,系统构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多维路径,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学术支撑,堪称新时代国家形象研究的创新力作”。(Hugs,2025)
在行业应用层面,该书成果已产生实际影响力。2024年,杨春丽老师团队受河南省文化旅游厅委托,运用书中提出的“文化符号能见度指数”,对洛阳龙门石窟的英文导览系统进行优化,使海外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2%。此外,其关于“短视频平台中国形象传播”的研究报告被也河南省文化旅游厅采纳,成为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学者使命:在学术与现实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面对成果,杨春丽老师始终保持学者本色。她提到:“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仍存在‘信息逆差’,我们的研究必须回应时代命题。”2022年,她带领团队完成了“河南文化符号英译语料库”项目,有效地助力了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
杨春丽老师的研究证明,学术研究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有实践温度。据悉,该书日文版、阿拉伯文版译介工作已启动,有望产生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推动中国学派的话语体系建设
在2025年8月举行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中国对外传播创新论坛”上,杨春丽老师透露其团队正开展两项新研究:一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话语国际接受度预测系统”,二是针对Z世代的“国潮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她表示:“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传播作品,这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文化责任。”
从初出茅庐的学者,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一支新秀,杨春丽老师用二十年如一日的深耕,诠释了“学术报国”的深刻内涵。她的故事,恰如其书中所言:“真正的文化传播,始于语言,成于共鸣,终于认同。”